05月03日 星期五
党风廉政信箱
中文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国际合作与交流>外事报道

和而不同:人类文明发展的真谛

发布时间:2007-01-18

hspace=0    11月16日,我校举办“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国的新儒学与美国的新实用主义”的学术报告会。主讲是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美国东西文化交流中心亚洲发展项目负责人、国际《东西方哲学》和英文《中国书评》杂志主编安乐哲先生。报告会由校委委员殷庆言主持,清华大学副教授彭国祥担任翻译。第54期区县局级干部进修一班、第2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27期处级正职公务员任职培训班学员、研究生及部分教师代表参加了报告会。
安乐哲肯定了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对世界的重要影响,分析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并提出中西方文化可以存在的沟通。他首先指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崇尚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尽管20世纪后,西方哲学的这种思维方式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在西方传统哲学中,世界是由虚幻不实的、经验的现象世界和独立于经验世界之外的、具有普遍性的本质世界(神或逻各斯)构成的。本质世界(神或逻各斯)是不变的,现象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要受本质世界(神或逻各斯)的支配。因此在西方的义务伦理学、功利主义伦理学和德性伦理学中都强调,要做一个道德人,必须受一个独立于现象世界之外的普遍原则(神或逻各斯)的支配。这是“同而不和”、宰制的思维方式,背后蕴含着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逻辑。中国文化则是关联性的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中,天和人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天并不是完全独立于人之外的,天人彼此依赖,彼此规定。没有人,天也无从展现自己。因此,中国的神不同于西方的神,它不是在人之外观照着整个人类世界,而是人可以效法的,甚至通过人自身的修炼可以实现的。这是“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

    在此基础上,他把中国的伦理学看成是一种人伦伦理学。人伦伦理学强调个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孤立的个人。离开了特定的社会关系,人就不能成其为人。如果用英文来翻译中国的人,不应该是humanbeing,而应该是humanbecoming。前者表示人一出生就已经存在和确定了;后者表示人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人伦伦理学有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关爱别人,关爱别人是人伦伦理学的前提条件。只有关心别人,才能在不同境遇中做到义、做到宜。第二,家庭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对父母孝、对兄弟爱是培养关爱和道德感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家庭关系是个人能否成为道德人的先决条件。

    其次,安乐哲认为,中西方文化也存在许多可以沟通和交流的方面。如美国的实用主义和中国的人伦伦理学共享了很多基本的假设。第一,在对个体的认识上。实用主义理解的个体也是关系中的个体,也在朝着关系伦理学的方向发展。第二,在对宗教的理解上,实用主义对宗教的理解不同于传统的宗教观而接近于儒家的“礼”。传统的宗教观认为,真善美的获得来源于超越经验世界的全知全能的上帝。而在儒家看来,真善美的获得不是按照上帝规定的方案来实行,而是必须通过以“礼”为中心的人际关系中的互动才能达成。因此,挖掘中西方文化之间可以沟通的因素,是研究比较哲学的好方法。

    再次,安乐哲指出,中国文化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只有遵循中国的人伦伦理学,在“和而不同”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和合作,才能增进了解、减少摩擦、缓解冲突、消除误会,推动各个民族的共同发展和文明的不断进步,使人类的明天更加美好。

    学术报告会上听众与安乐哲教授还进行了交流。安乐哲就大家提出的关联性思维方式、发展是否要抛弃传统、实用主义是否是解读中国文化的途径等问题作了精彩的回答。  

(童萍)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