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月20日 星期一
党风廉政信箱
中文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动态

俞孔坚:“反规划”途径实现绿色与人文的城市

发布时间:2006-06-26

6月7日,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设计师俞孔坚应邀来我校为主体班学员作《天降大任于斯---“反规划”途径实现绿色与人文的城市》的专题报告。他以桃花源的消逝开篇,历数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以来我国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由此引出报告主题:沉重的警示--当代中国城市面临的危机和挑战;重归桃园,再造秀美山川--天降大任中国城市建设的。他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全面阐述了多重危机作用的界面、和谐人地关系与和谐社会的作用面的调控过程,并以独到的方法论:“反规划”途径与生态基础设施设计,提出实现绿色与人文城市的途径和方法。

俞孔坚认为,环境与能源危机、身份危机、信仰危机是当代中国城市面临的主要危机,其本质根源是天地人神的不和谐。化解危机,迎接挑战,天降大任中国城市建设。我们要树立“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的价值观和伦理。当代中国城市建设必须为创造高雅健康的社会承担责任,提倡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必须怀抱环境与社会的忧患意识。通过景观界面,向社会和大众传达这种忧患意识,并积极寻求解决途径。要怀抱自然灾难的忧患意识,而规划安全的城市和人居空间;要怀抱资源与能源短缺的忧患意识,而设计节约型的、可持续的景观;要怀抱环境恶化的忧患意识,而规划和创造环境友好的生态型景观;要怀抱社会矛盾的忧患意识,而规划和设计有利与和谐社会的场所和空间;要怀抱信仰缺失危机意识,而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构建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空间;要怀抱民族身份危机意识,而设计和创造当代中国人的、富有特色的现代中国景观。

在阐述“反规划”途径与生态基础设施设计的方法论时,俞孔坚指出,传统的城市规划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此方法已显示出忽视城市与区域的整体有机性、不符合城市化的动态与快速特点、造成城市与环境的图底关系颠倒、不能适应城市开发与建设主体的转变等诸多弊端。我们必须反思城市状态、反思规划方法,“反规划”而行之,从规划和设计不建设用地入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即规划和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刚性框架,是维护生命土地的安全和健康的空间格局,是城市和居民获得持续的自然服务的基本保障,是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利用不可突破的刚性限制。生态基础设施是一种空间结构(景观格局),必须先于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和设计而进行编制。还要通过景观安全格局,即景观过程的分析和模拟,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生命基质;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区绿地系统;建立无机动车绿色廊道;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他强调,一个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需在三个尺度上来完成,即宏观尺度上的EI的总体格局,中观尺度上的EI控制性格规划,微观尺度上EI的修建性设计,这三个尺度上进行EI的规划和设计分别与城市建设规划(“正规划”)的总体规划阶段(和城镇体系规划)、分区规划及控制性规划阶段以及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相对应,并分别成为各个建设规划阶段的主要依据,强调“反规划”和生态基础设施优先的思想。他还通过分析实现绿色与人文城市的三个设计方案,论证其“反规划”的方法论和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最后,俞孔坚指出:重建天地人神是当代城市建设的根本任务;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是我们的价值观和伦理;“反规划”是实现绿色和人文城市的关键途径。

(教务处)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