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2022.08.12

《对话中青年教师 谈谈中青班教学》系列访谈实录之三

 

3d137e3773be5e82322cc1b8d704f83

编者按:

本期我们采访的教师是党史党建教研部的孙宁副教授,主要围绕“备课的重要性”“在课程中讲好故事”“课程的逻辑自洽”“专家评价和学员评价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以下为访谈实录。

e9e97d6ea8dfb7d63efe5ac6bba9b15

 

采访组:孙宁老师您好,咱们学校很多人认识您是从口字楼的党性教育基地教学开始的,您作为公认的“金牌讲解员”,完成了多次重大接待任务。在主体班讲授式教学中,您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导读”这门课在近几年中青班的教学评估中三次排名第一,两次排名第二。同时,这门课还获评为2022年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您在讲解和讲课方面有什么方法和经验能和我们分享吗?

 

孙宁:上课是教师最基础的本职工作,就像朱校长说的,“教学是安身”。我其实也一直在摸索上课这个事儿的规律,时至今日依然觉得做得很不够,自认为还远没有到了跟大家分享经验的地步。如果说有什么这方面感受的话,我觉得那就是扎扎实实备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放在主体班教学中道理绝对适用。

 

采访组:接触过党校主体班教学的老师都知道,主体班课堂难度大,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精心准备课程。请您谈谈在备课方面有什么突出感受?

 

孙宁:我感觉课堂上的底气绝大部分来自于备课。回想2015年“七一”过后,我作为首批两位讲解教师之一,准备开始在咱们口字楼进行党性教育基地的主体班情景式教学,那时刚装修完成的场地还没有完全清理出来,灯也还不亮,我们借助手机微弱的照明灯光绕过拖把、水桶和杂物堆,逐字逐句搜索墙面文字、图片进行备课,楼上楼下一遍又一遍的走,一会儿功夫就满头大汗,实在累了就坐在户外歇口气,紧接着又返回室内继续备课……后来教学的底气也就是从那时慢慢积累起来的。

而在主体班讲授式教学方面,我则属于起步比较晚的,2017年才开始,那时入校已经第6年了,此前心里当然也焦虑和彷徨过,但今天回头看来,沉住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不懈积累似乎是一个必经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对于不同的青年教师来说时间各有不同。有课上以后主要就是珍惜每一次授课机会,也珍惜每一个改进课程的机会。比如,我上课会讲到《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首版出现在1939年,但是我一直没有机会一睹真容,为此2019年端午节我专程跑了一趟河南开封,在“刘少奇同志在开封陈列馆”的玻璃展柜里终于找到了这本书,看到旁边标注着“刘少奇同志自己珍藏的1939年第一个版本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我非常激动,赶紧拍照留存加入课件,感觉不虚此行。

 

采访组:通过听您的课程和观察您跟学员的交流,我们感到您的突出特点是特别会讲故事,以人物故事为主线讲理论,情境感和感染力很强。像金一南老师讲历史,“故事力”就非常强,比如讲长征时念一封电报可能比用尽气力讲理论的效果更好,您怎么理解这个问题?

 

孙宁:谢谢您的总结和评价。金老师是前辈,我属于中青年教师,还在摸索阶段。这一路走来,离不开教务处的各位老师的关怀和帮助,你们是每一位授课教师走上主体班课堂的见证者,同时也是授课教师不断完善提高授课质量的助力者。从讲课来说,我更愿意通过人和事儿或者案例来讲道理,同时讲的过程我理解应该特别注意要真诚,要发自内心,自己要先相信,先感动,才有可能获得别人的共鸣。比如说讲党史时尤其是讲长征这一段,我也用过这么一个平凡中显伟大,细微处见真章的故事来展现党的精神血脉:红军长征途中有名的“强渡乌江”,在黔北百姓的传说中,被描述成一场如有神助的战斗。当年,红军过乌江时,在沿岸所有船只和舢板都被破坏的绝境中,是小小竹筏运送中央红军3万余人顺利过江,之后直取遵义。当年红军做竹筏时的一个温情细节,至今仍在当地广为流传。当工兵连的战士拼命砍竹子时,有一位当过篾匠的战士站出来说,竹子分公母,几根母竹子之间,要留一根公的。如果把公竹母竹都砍了,这片竹林以后就不会长竹子了,百姓还怎么活?他还教其他红军战士如何辨别公竹和母竹。于是战士们在砍竹子前先把不能砍的做好标记。一支衣衫褴褛的队伍,在急行军途中不为夺路远征而断了老百姓的活路,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了老百姓生计的后面,虽然他们明白,晚过江一分钟都要拿自己的命去换,但他们没有犹豫过……我总说:乌江之畔的红军战士给我们上的才是最好的一课。

 

采访组:曾经听您提到讲课要逻辑自洽,能不能举个例子,什么是逻辑自洽?

 

孙宁:逻辑自洽想突出的是逻辑的力量,刚才咱们所说的人和事儿,必须放在整体的框架系统中去,这样才能展现理论的力量,才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讲故事是服务于整个理论框架的,否则在逻辑上出了漏洞,整个课程也可能就功亏一篑了,因为没法儿说服人啊。您比如说,我讲《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导读,共有四大板块,最后一个板块是讲“对待错误思想意识的态度”,备课时,专家建议说这个板块负面的东西多建议不讲,但是我想如果不讲这个,一是内容不完整,二是在理论上和逻辑上无法形成闭环,后来我慎重地选取材料讲,形成闭环,效果证明,恰恰这样,学员是能够接受的,并且是感触颇深的,这也许就是来自逻辑的力量,逻辑自洽吧。

 

采访组:您觉得一门好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111

 

孙宁:课程评价现存有“专家评价”、“学员评价”、“组织评价”、“同行评价”等不同的评价体系,我们最常接触到的大约有两个,第一个是专家评价,比如说各层次课程评比、集体备课等等,第二个是学员评价,比如说课后学员的打分和学员的口碑等等。

 

采访组:这两种评价体系矛盾吗?经常有年轻教师困惑,这两个评判标准之间的度不好把握,您是怎么把握的?

 

孙宁: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还没有最终的答案。我理解首先要以学员为基本出发点,毕竟他们是上课的对象,但是又不能完全局限于学员,比如说,如果完全从“讨好”学员的角度出发,什么叫座讲什么,可能也挺受欢迎,但是学员现场的评价和一段时间后的评价可能还会有差距,如果要让学员在反思的时候越来越觉得你的课好,可能授课从内容到方法就要富有启发性和引导性。一句话,既来源于学员的评价,又高于学员的评价,有点类似“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吧。那怎么做到这一点呢,就要既仔细揣摩学员需求,又善用专家评价,专家评价往往负责把你带向更高的价值水平上,当然也要注意,不能单纯为了拔高而脱离了学员的实际需要。一句话,要把专家评价和学员需要尽力进行一个有机融合吧。

 

采访组:真的特别有启发,感谢您的分享,谢谢!

 

(采访组成员:陈聪、吴一鸣、王倩)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