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月19日 星期五
党风廉政信箱
中文 English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机关党建>支部生活>征文比赛

编辑部的故事

发布时间:2010-11-15

● 孙艳霞


我来党校工作的第三个年头,我校的学报编辑部成立了,我也因此由一本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内部刊物的小编荣升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公开出版物编辑。记得那时每当同学聚会,在那些就职于各出版社、杂志社的老同学面前,自己似乎感觉腰板一下子挺直了许多,连说话做事也很有了几分底气。

流年似水,四季更迭,学报如今已经度过了她的11岁生日。驻足回望我们共同走过的那些岁月,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而发生在我们编辑部里的那些有趣而感人的故事也并未随着时光的逝去而被人忘记。

“小学报”

说起我与学报的关系,还真是缘分不浅呢。在学报创刊筹备期间,我们都在紧张地忙碌着,从选题策划、栏目设置到封面设计、印刷发行等一系列与创刊有关的事情,事无巨细,都在编辑部成员的不同分工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这一切对我来说,更是别具意义,因为在我忙于各种事务为学报的出版做着准备的同时,一个可爱的小生命也在我的腹中悄悄孕育着。满面倦容丝毫掩饰不住我内心的喜悦与期盼——对学报,也对孩子。

学报在大家的努力与期待之下终于问世了。可巧,就在创刊号如期送达编辑部的那天,我的女儿竟也好似凑热闹般意外地提前来到了人世间。为此,同事们都亲昵地称呼她为“小学报”。孩子在不识字的时候就会学着妈妈的样子“改稿子”,真是无愧于她的绰号。对我来说,学报犹如我的另一个孩子,在我精心哺育“小学报”的同时,也在为我们的学报恪尽职守。

时光转瞬即逝,如今女儿已经11岁了,我们的学报也度过了蹒跚学步、跌打滚爬的孩童时期而平安健康地成长起来。

“博士工作站”

学报当初采用的是专兼结合的办刊体制(这种体制经由实践的检验而沿用至今),编辑部从学校现有的教师资源中选拔出一些学术功力好而又具有责任心的青年才俊作为学报的兼职编辑。那时,我校的教师学历普遍不太高,拥有博士学位的屈指可数。值得庆幸的是,那些博士都欣然接受了编辑部的邀请,成为了我们中的一员。可以说当时学报编辑部是全校拥有博士最多的一个部门,因此我们私下里戏称编辑部是党校的“博士工作站”。

这些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年轻人,满怀致力于我国学术繁荣与发展的宏愿,而学报正好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他们热情洋溢,干劲十足,充分挖掘自己的学术资源,为学报精心策划,积极组稿。辛勤的劳动换来了可喜的回报,很快,学报在学术界就产生了较好的反响。

而今,我们的“博士工作站”更是名符其实,几乎所有的兼职编辑都取得了博士学位,而且都拥有副高以上职称,堪称专家办刊了。

较真的“翻译家”

学报创立之时设置了英文目录和英文摘要。当时尚未有合适人选从事翻译工作,于是就由那几位博士编辑主动承担下来。

记得那时,他们公推一人先将内容译好,然后再集体斟酌商讨。因为是兼职,他们还有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任务需要完成,所以,学报的工作都要占用业余时间。每当华灯初照,工作了一天的人们晚餐后或悠闲地散步,或津津有味地欣赏着电视节目之时,这群精力旺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却经常聚集在编辑部里,在没有分文报酬的情况之下,为了一个字词准确恰当的翻译而绞尽脑汁、斤斤计较,以至于常常争辩得面红耳赤。那时电脑办公还未普及,也不似现在这样具有层出不穷的各类翻译软件。当年,我们的编辑们都是亲手查阅不同版本的厚厚的英文词典来字斟句酌的。有多少个静谧的夜晚,编辑部的灯光一直亮到深夜,墙外那片葱郁的爬墙虎就是最好的见证。后来,编辑部聘请了专门人员从事翻译工作,这群自愿结合的翻译家们的使命便暂告结束。

时至今日,每当他们追忆起那些往事,都还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怀恋。虽然当初的年轻小伙如今都已步入中年,但他们对学报的那份真挚情感却丝毫未曾改变。

“学徒工”

现今,编辑部的发行任务都是交与印刷厂代办的,省却了不少人工劳动。而当年,因人手有限,学报的发行工作,包括抄写邮寄地址(后改为粘贴电脑打印好的地址标签)、杂志装袋、胶水封口、捆扎打包以至自行车驮运至邮局,所有一切都是由我和编辑部里一位老同志来完成的。记得每到学报发行之时,编辑部的长条桌上就布满了牛皮信封、剪刀、胶水和塑料绳,而满地堆放的杂志更是让人难以落脚,办公室俨然变身为一个手工作坊。繁重而乏味的工作,真是费时费力。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每到学报发行的日子,我们的“手工作坊”里便增加了一个身影,一位兼职编辑总是不请自来,甘愿充当“学徒工”,与我们一道抄、粘、贴、捆。只要他有时间,每期发行一定必到,而且风雨无阻。看着堂堂高等学府毕业的大博士忙活得汗流浃背的样子,我们的内心真是充满了感激与歉意。

当年那个“学徒工”,如今已成为“作坊主”——我们学报的主编了。

“编辑部之花”

随着时光飞轮的不停转动,我们一年一年迎来送往。学校因学科建设之需,陆续引进了不少优秀人才。学报编辑部及时吸纳补充新鲜血液,使我们的兼职编辑队伍也在不断更新中更为壮大。一位文静优雅的女教师有幸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我们暗地里给她起了一个雅号——“编辑部之花”,简称“编花”。雅号的含义是一语双关的,因为她不仅外表端庄秀美,做起编辑工作来更是漂亮出色。由她编校的文章,总是到了三校的时候还是布满了红色的修改痕迹。松散的结构、生涩的语言,在她的巧手加工下变得更加紧凑与流畅。我们曾对她的这种敬业精神赞不绝口,而她只是莞尔一笑,简单地解释道:“我要无愧于‘责任编辑’四个字。”

“编花”不仅编稿手艺高超,还是一位十分守信之人。记得一次我们给各位兼职编辑分发审稿,按照惯例,审阅时间一般为一个月,于是,我随手在记录单上写下了自那日起一个月后的交稿日期。不料,那天正好是暑假期间,而我竟全然不知。令人感动的是,她竟然从离学校很远的家中特意赶来交稿。记得还有一次,她因为自己有调研任务而无法亲自来编辑部交稿,就委托他那年过古稀的老父亲冒雪来替她送校样,老人来时手里还握着她事先写好换乘车次的纸条……

像这样发生在我们编辑部里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不知为什么,当我提笔写这篇文章之时,脑海里涌动的既不是学报办刊中发生的重要事件,也非学报所取得的那些骄人成绩,反而这些看似寻常不起眼的点点滴滴,却如散落的珍珠一般,从我记忆的最深处一一蹦将出来,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令人回味。而将这颗颗珍珠串起时,则成就了我们学报的今天。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