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深化改革,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北京篇章
——第五届北京市情论坛(2024)会议综述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10月24日,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北京篇章”为主题的“第五届北京市情论坛(2024)”在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成功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主办,得到了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的大力支持。
论坛秉承开放包容的精神,汇聚政府部门与北京市党校、社科院、市属高校的研究力量,共话北京改革发展,展现首都研究共同体在北京市情研究领域的丰硕成果。500余位专家学者与实务工作者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包括开幕式、主论坛和8个圆桌论坛。
开幕式
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副校(院)长谭继东主持,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院)长沈洁致开幕辞。沈校长指出,本次论坛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更是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深刻领悟与实践。党校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首都新型高端智库,要通过加强与实务部门和从事首都研究的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打造学术共同体,擦亮“北京市情研究”学术品牌。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以本次论坛为契机,碰撞思想火花、深化沟通合作,建立起理论与实践对接共赢的良好机制,产生更多高质量的首都研究成果。
沈洁致开幕辞
谭继东主持开幕式
主论坛
主论坛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彦斌教授、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副校(院)长尹德挺教授主持。7位专家学者围绕核心议题纷纷亮出真知灼见。他们不仅展示了在北京市情研究领域的知识底蕴与实践经验,更以创新思维和前瞻视角,为首都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新思路与新成果。
陈彦斌主持主论坛上半场
尹德挺主持主论坛下半场
李素芳做主旨发言
北京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素芳的报告《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成就与展望》通过对北京发展各项前沿数据的细致剖析,全面深入地解读了北京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及未来发展方向。她重点阐述了北京经济实力的跨越发展、创新驱动的显著优势,以及在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和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方面的努力。关于高质量发展的未来方向,她强调需要在提升首都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区域协调、提高绿色发展水平、深化改革开放以及增强群众获得感等六方面下功夫,确保首都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贺亚兰做主旨发言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担负着率先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使命。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贺亚兰的报告《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书写首都文化繁荣发展新篇章》着眼于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从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国际传播体系等方面,深刻剖析了如何推动一系列改革举措,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
陈树君做主旨发言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树君教授的报告《打造科技创新校地协同新模式 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阐述了高校与地方、企业协同推动科技创新的系列举措,为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建设思路和实践参考。北工大遵循“植根首都、科技报国”理念,坚持内涵、特色、融合三大发展战略,通过举办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大会、建设北工大山河湾谷创新区等有力举措,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融合发展模式提供了范例。
尹志超做主旨发言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尹志超教授的报告《京津冀家庭共同富裕的现实与挑战》,以大型的调查、翔实的数据为基础,从京津冀家庭经济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京津冀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挑战与着力点。报告认为京津冀家庭财富、收入、消费具有一定差距,建议通过发展普惠金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低收入人群转移支付、发展数字经济等措施,缩小家庭经济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李明圣做主旨发言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原总编辑李明圣在《党建引领的核心要义》报告中指出,党建引领的基础是党建、关键是引领、结果看效能。党建的基本目的是把党组织建设好、把党的领导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把党所领导的各项事业做好。党建引领的核心要义是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改革、高质量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报告深刻并生动分析了实现高效能党建引领的有力抓手与实施路径。
张宝秀做主旨发言
今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向世界贡献了古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案例。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所长张宝秀教授的报告《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经验与思考》认为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成功经验在于其多方协同合作的紧密性、体制机制建设的坚强与完善,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不遗余力推进文物保护腾退修缮工作,以及深入阐释价值、推动活化利用、科技赋能遗产保护、鼓励公众参与、依法依规治理等。北京中轴线承载着都城空间规划之美,彰显着国家礼仪之尊,蕴含着民族文化之韵。以申遗成功为契机,需进一步强化对北京中轴线的整体性保护与传承,推动北京老城整体保护,让这一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吴军做主旨发言
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一种大城市发展的新战略在扩大消费、培育新动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吴军教授的报告《构筑舒适物场景体系 增强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认为应跳出消费经济增长单一维度,从人的需求出发,通过多样性舒适物建设与场景营造,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增强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他指出,地标商圈、特色街区、社区邻里、公园生态、体育健康和文艺风尚等六种场景,对打造城市消费优势产生显著正向作用,并提出以场景营造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的政策思路。
圆桌论坛
晚间的八场圆桌论坛气氛热烈,56名嘉宾分别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超大城市治理、民生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加强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等八大议题,发表了精彩演讲。
圆桌论坛一: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本论坛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处处长、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范合君主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执行副院长叶堂林教授的报告《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现状及对策》指出京津冀协同创新存在区域创新差距明显、平台建设缓慢、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不足等问题。建议加强资源互补、建设协同平台、汇集高端人才、深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提升协同创新水平。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原所长、北京市情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唐鑫研究员的报告《我国民营企业产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路径探析》强调,民营企业产权保护改革应以法治为根本,需建立完备法治保障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实现依法保护。同时需建立产权保护服务机制及产权保护司法协同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北京市政协研究室理论处处长尹宇的报告《关于完善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的几点思考》从政策支持、规模增长、基建投入及各区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北京数字经济现状,并建议通过深化数据要素市场改革、促进数字技术带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突破AI大模型商业模式等路径完善其发展体制机制。
北京市西城区委党校副校长、北京市情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宇长春的报告《北京金融街改革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阐述了金融街的改革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显著成效,提炼出坚持服务国家大局、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等经验,并对金融街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李诗洋副教授的报告《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北京实践》指出北京市绿色金融市场稳健、政策框架与组织体系完善、京津冀合作与国际合作稳步推进。但面临标准体系待完善、产品与工具不均衡、信息披露与共享机制需强化等挑战。建议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金融科技新模式、健全绿色金融参与主体激励机制、做好政策保障。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赵莉教授对本论坛进行了点评。她指出报告从不同角度对论坛主题进行了探讨,不仅展现了学术研究的深度,更为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圆桌论坛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之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是北京“五子联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子。本论坛由北京联合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科技处副处长楚天教授主持。北京工业大学未来产业研究院院长、经济与管理学院王革教授在《培育未来产业 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报告中强调,未来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事关一国未来发展制高点的争夺。他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培育产业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创新未来产业组织模式;四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五是把握未来产业发展阶段特征,加强预测、超前谋划。怀柔区科委党组副书记、主任伊明江的报告《依托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探索打造科技创新生态的怀柔路径》从怀柔区地理、设施平台、战略科技力量等优势出发,提出打造科技创新生态的怀柔路径:借助五个一批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借助“四个一”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构建与基础研究相适应的1123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怀柔特色产业园区空间布局等。北京智慧城市网络有限公司书记、总经理吴昊的报告《北京轨道交通高质量创新发展与实践》提出从智能智慧、国产自主、绿色低碳、多元融合四方面打造新时代中国式绿色化智慧融合型的城市轨道交通。提出通过技术突破,要素模式创新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打造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北京模式”,助推智慧城市建设。
北京市海淀区委党校区情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尚高的报告《中关村四次转型发展的意义及启示》概述了中关村从前期探索、试验先行,到创新提升再到升级发展的四次转型创新历程。他提出中关村的转型发展创新关键在于找准定位、激活市场、依靠人才、融合机制、党的领导,呼吁加快中关村创新驱动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北京市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佳思的报告《北京科技创新的优势特点与经验启示》概述了北京科技创新三个发展阶段,指出北京资源要素具有市场规模和总部优势,呈现创新主体多样、竞争方式全面、创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与国家科技战略相符。建议提高资金扶持力度精度,充分发挥首都要素优势,推进优先事项逐步落成,同时注重企业联合发展与独立培育。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陆园园教授对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她指出,上述报告充分展现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多维度上取得的显著成效,深刻揭示了北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拓展了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新思维、新路径、新举措。
圆桌论坛三:民主法治建设
民主法治,国之基石。民主法治既关乎大局、又关乎个体,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力保障。本论坛由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原主任金国坤教授主持。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陈晓云的报告《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 为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立法保障》从健全改革发展稳定所需的法规制度、完善立法工作体制机制、推动新时代立法工作取得新成效等维度汇报了北京市新时代立法工作的主要方向和成果,并强调京津冀协同立法的重要性。他提出,要通过立法破解制约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制度障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突出问题,更好释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效能,服务国家和首都工作大局。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主任周美雷教授的报告《“万名代表走基层”赋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创新》深入阐释了“万名代表走基层”机制的主要做法、工作特点、成效及其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赋能作用。他建议,下一步应建好用好代表家站等平台,深化“万名代表走基层”活动,让代表更好的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贾小雷教授的报告《积累与跨越:2014年以来首都法治政府建设观察与思考》系统回顾了北京市政府法治建设的十年历程,认为首都法治政府建设效能稳步提升,体现首都特征的法治化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同时指出还存在基层法治工作资源有短板、协同机制不完善、重大行政决策民主参与机制单一等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治研究所王洁副所长的报告《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模式应向事前预防转型》剖析了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与挑战,以鲜活案例、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揭示了电信网络诈骗行为的复杂性。他提出,应提升公众防范意识和网络素养,加大惩治力度,用革命精神进行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推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主任傅强副教授的报告《北京市养犬治理制度问题及建议》剖析了北京市养犬治理制度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他建议,适时修订《管理规定》,提升规则的科学性,推动精细化治理:纵向上“重心下沉、不留死角”,科学划定养犬职权;横向上“多元参与、齐抓共管”,充分调动社会主体参与养犬治理;时间上“从生到死、全面覆盖”,建立犬只的全生命周期管控。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主任周悦丽教授对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她认为本次论坛的报告对民主法治建设做出了深刻的阐释,报告内容富有启发性。应当更大力度关注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建设,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带动法治社会建设,在法治轨道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圆桌论坛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目标、基本要求和重点举措,为新征程上的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本论坛由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哲学与文化教研部主任董滨宇教授主持。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张艳教授报告《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成效评价与提升研究》介绍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应多源数据融合、政府与市民视角相结合进行评价,强调市民感知视角,自下而上归纳市民文化需求。通过政府公开统计数据、政府文本大数据、网络问卷等途径,发现全国与北京、政府与市民对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成效的感知与评价的差异。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姜婷婷主任的报告《构建非遗保护传承“北京样本” 讲述千年时尚的中国故事》阐述了北京非遗保护的一系列举措:不断提高非遗保护新认识,推动工作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促进非遗保护科学发展,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强对非遗资源特色的新提炼,展现中国形象;推进非遗传播普及,让公众摸得到、看得见、能体验。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哲学与文化教研部教师王田的报告《北京市“演艺之都”建设的实践路径与前景展望》从内容供给、演艺主体、演艺空间、演艺市场、演艺品牌五方面剖析了北京市“演艺之都”建设的实践路径,对“演艺之都”建设的发展前景从人才梯队、院团合作、厂牌优势等方面给出建议。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北京市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宫怡君的报告《北京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现状与思考》阐述了北京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现状。建议要重视基层阵地建设,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培育市场主体,加强监督检查,创新数字化服务模式,形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强大合力。北京市怀柔区委党校教师任阳的报告《依托怀柔科学城发展科技文旅产业的思考》全面梳理了怀柔区科技旅游资源,认为当前科技旅游存在缺乏统筹设计、市场化程度不高、场景打造单一、宣传投放不足等问题。建议在促进产业化发展、开发新业态新场景、延长科技旅游链条、打造IP引流拓客等方面持续发力。原校刊编辑部主任、二级教授、北京市情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寿仙在点评时指出,上述报告显示了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在不同领域的最新进展,展现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北京探索。同时,高寿仙教授为各项研究的后续工作及产出高质量成果提出有深度、有启发性的建议。
圆桌论坛五:超大城市治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的要求。本论坛由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主任鄯爱红教授主持。北京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和建设委员会副主任范和香的报告《健全人口政策和服务体系 促进首都人口高质量发展》聚焦首都人口治理,以“减什么、增什么,怎么合理地减、怎么高质量地增”开启新思路,“稳规模、调结构、优布局、强支撑”为基本策略,并就健全人口治理体制机制、鼓励生育与人才引进并举、推动人口分布与区域功能定位相协调、健全人口发展服务支撑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情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袁振龙的报告《北京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模式的实践及未来推进思路》系统梳理了治理模式中的举措和经验,包括城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街道管理体制优化和接诉即办深化改革等。建议以接诉即办为牵引,着力提升党建引领、治理决策、规则法治、社会协同、群众自治、治理智能等能力水平,完善超大城市治理体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吴康教授的报告《北京超大城市公共管理问题的时空规律挖掘研究》基于12345市民热线数据、领导留言板数据和典型街道案例,进行定量化数据分析,总结出城市问题在不同功能分区和行政区类型中的空间呈异质性特征、人口总量结构与城市问题发生的线性与非线性规律,并根据据此提出超大城市建设治理的政策建议。
北京市应急管理局协调处处长车广杰的报告《聚力治本攻坚,防范化解风险: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首都高质量发展》指出,北京处于快速转型发展时期,安全发展面临诸多风险。应紧扣首都功能定位,健全落实包括安全生产责任、隐患排查治理和自然灾害防范在内的“三大体系”,提升事故灾害防范能力。未来要着眼超大城市实际,加快提升统筹督导、本质安全、精准监管、基层应急“四种能力”,推动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营立成副教授的报告《新时代北京基层社会风险的生成逻辑与韧性治理——基于“接诉即办”工单案例的分析》从基层社会风险的空间逻辑、邻避逻辑和情感逻辑三方面分析基层治理的主要矛盾和重要原因。他强调韧性治理关键是要立足社会风险实际,围绕可商谈、可调适、可共情三个维度,在日常化的情景中建设韧性社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与管理处处长、北京城市管理研究基地主任谭日辉研究员在点评中指出,几位专家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北京超大城市治理中的问题与对策,报告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理论深厚、调研扎实、研究深入。
圆桌论坛六:民生保障
中国式现代化以民生为大。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本论坛由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研究生部主任洪小良教授主持。
北京联合大学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杨积堂教授的报告《构建幸福家园:基层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社区民生保障》指出,民生保障的理念与机制转型的目标是实现融通供给,需推动社区治理与民生保障生态系统下的跨部门跨行业互融互嵌、形成合力,将社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治理和民生供给,建立和谐有序运行的社区治理与民生保障系统。北京市市民热线服务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冯颖义的报告《进一步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改革效果如何、如何深化改革四个方面论述,强调接诉即办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势。建议要坚持党建引领、人民至上、问题导向、系统观念、科技赋能等理念,通过主动治理更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推动发展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建新的报告《以三中全会精神指引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概述了国家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举措,以及北京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不足。建议未来从六个方面发力:实施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改革,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建立与人口变化相协调的资源供给机制,加强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的探索,落实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闫萍教授的报告《推动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融入首都超大城市治理》梳理了目前北京市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面临的难题,在安居方面表现为养老抚幼双重压力,住房条件与居住条件待改善;在乐业方面表现为收入稳定性差、工作福利少,工作重复单一、劳动强度较大,劳动关系灵活、社会保障覆盖率不足等。建议需完善家庭支持政策,增强城市归属感;构建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增强社会认同感;持续提高数字经济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增强职业荣誉感。
北京市卫健委大数据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攀的报告《发挥数据要素作用 推进卫生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分析了数字要素在推进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典型案例,以及卫生健康大数据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展望。他认为,卫生健康大数据主要面临数据质量、数据标准化、隐私和安全、伦理和法律等问题,要通过建立健全数据产权制度、加强数据安全保障、建立数据治理体系、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数据创新应用等措施,促使数据要素在推动卫生健康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北京市情研究中心主任马小红教授点评。互动环节,参会人员针对卫生健康部门公共数据无条件共享率问题、12345市民热线的诉求类型,以及深化“热线+网格”融合联动工作机制、提高城市治理精细化治理水平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研讨。
圆桌论坛七: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而且有助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本论坛由北京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副院长兼人文社科处处长李娟研究员主持。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贤姝的报告《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总结了过去十年北京生态建设的显著成效。今后,美丽北京建设将聚焦绿色低碳、污染防治、绿水青山等七方面,通过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打好法治、政策、市场、科技“组合拳”,促进各项任务落实。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北京将建设成为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经济理论研究所所长张坤副教授的报告《转轨别离化石燃料进程中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战略研判与测度思考》深入探讨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战略研判和思考,聚焦化石燃料转向可再生能源进程,分析了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实现路径。他提出,北京能耗碳排放趋稳趋降,但降速降幅缓慢且有限,未来应有序减退化石燃料,做大做强零碳产业,并通过区域协同、零碳电力、源网荷储以及多能互补,推动能源转型和碳中和目标实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研究所所长陆小成研究员的报告《美丽中国视域下北京PM2.5治理成效与路径选择》回顾了北京市在PM2.5治理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指出北京要实现2027年28微克/立方米和2035年25微克/立方米的目标,仍存在不少治理压力。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加快制定PM2.5治理新路线图、新方案;强化源头治理,加快污染源管控和“电动化”替代;强化精准施策,加快多污染物协同减排与治理;强化跨域联动,加快构建污染跨区域传输阻滞机制,协同推进京津冀PM2.5治理。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薄凡老师的报告《新时代北京大气污染治理历程、经验和展望》认为,北京在经历了三阶段的攻坚治理后,空气质量显著改善,造就了“北京奇迹”。但仍存在空气质量达标成果不稳固的挑战,未来应深化“一微克”行动,加强减污降碳协同,科技支撑科学治污,优化结构提升能效,碳交易自愿减排,联建联防联治,建设“常态蓝”的美丽北京。北京市门头沟区委党校安晴老师的报告《门头沟区以文旅产业为牵引推进“诗画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指出,门头沟区文旅产业推动了“诗画乡村”规划制度的完善、高质量发展和品牌建设,但也存在文旅融合领域不宽、层次不高,资源利用不足、挖掘不够,配套不完善、缺乏保障机制等问题。未来,应完善规划机制、扩展产业空间、优化产业格局、释放发展活力,以文旅产业为牵引推进“诗画乡村”建设。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学部)主任迟远英教授对发言进行了点评。她认为本次论坛的报告明确了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重点与行动计划,为未来继续深化北京绿色低碳转型与美丽北京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圆桌论坛八:加强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
加强党对改革的全面领导是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保障改革措施得到有效执行、促进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本论坛由北京市东城区委党校副校长、北京市情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郭海儒主持。首都高端智库理事会副理事长、高级政工师孙钦军的报告《加强党对改革全面领导的北京实践》深入剖析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中共北京市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报告强调了坚持思想引领、突出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立足首都优势部署改革任务、增强群众改革获得感、统筹高质量发展与安全、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等六方面。随后与会人员讨论了党对改革全面领导的实践,包括加强组织领导、破解工作难题、统筹协调各方、增强改革本领等关键点,为北京市改革提供动力,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中国音乐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机关党总支书记朱留丹的报告《新时代高等院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探索》系统阐述了中国音乐学院通过党建工作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的举措。报告回顾学院自1964年建院以来坚持党的领导,以“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为办学理念培养了大批音乐人才。介绍了学院构建“党建+”模式,推动党建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未来,将继续深化“党建+”模式,筑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副校长、北京市情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白如冰的报告《商务楼宇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探讨了商务楼宇党建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适应形势,促进党建与高质量发展目标深度融合;二是对标需求,增加企业和党员关注的党建活动比重;三是加强培训,切实提高党建队伍素质能力。通过提高党建的精准度和队伍素质,进一步发挥商务楼宇党建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黄峰的报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从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维度,论述了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的依据。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改革在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力和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作用。他强调,改革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确保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北京市大兴区委党校李玲教授的报告《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大兴模式”探索与提升建议》指出,“大兴模式”通过“四转工作法”,旨在下沉资源力量、健全流动党员党支部运行机制、探索党员发挥作用的路径以及引导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该模式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党建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践方案,对于推动新就业群体的稳定发展和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校刊编辑部主任、《新视野》主编韦磊教授在点评中指出,上述讨论聚焦实际与实践,充分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
在随后的交流环节,专家们与现场学者积极互动,讨论热烈。此外,会议间隙,与会者还参观了市委党校内的“北京市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成果展”及“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校史展”,深入了解首都的改革成就与党校的历史沿革。
北京市情论坛是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重点打造的年度论坛。论坛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反映北京各领域发展前沿,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五届,是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跨领域、跨学科深入交流北京市情的综合性平台,已经成为凝聚首都研究共同体的知名品牌。
本届论坛群英荟萃,观点新颖,成果显著,进一步擦亮了首都党校的学术品牌,进一步开辟了教研咨一体化的新模式,进一步构筑了开放型,协同型,多元化的交流平台。未来,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将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市情研究体系,搭建理论与实践桥梁,总结北京全面深化改革经验,为首都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撰稿:图书馆(北京市情研究中心)
下载:《第五届北京市情论坛(2024)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