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3
编者按:
本期我们采访的教师是经济学教研部的副主任刁琳琳教授,主要围绕“精品课打造”、“用学术讲政治”、“实践调研与学术更新”、“讲课艺术”等问题展开。以下为访谈实录。
采访组:2019年,您主讲的“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被评为“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第五届精品课”,作为精品课的获得者,能否跟我们谈谈精品课打磨的心得和感受?
刁琳琳: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好课是“磨”出来的。好课成型于反复打磨与不断润色,如何逻辑清晰地将课程展现给学员更需要不断的打磨。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是磨“选题”。党校课程自然应将党的重大创新理论作为选题的重要来源,要聚焦本学科专业,立足长时间的学术积累和课堂沉淀,认真打磨选题,不要盲目跟热点;二是磨“课程”,也就是磨“框架”,为课程建构逻辑严密、清晰展开的学术框架。三是磨“心智”。精品课备课和参赛过程于我个人而言,是一次难忘的学术历练和心智磨炼过程,必将成为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使我终生受益。我最为深刻的感受是,打磨一门优秀课程需要拿出看家本领,重新定位、重新思考、重新备课,甚至将讲题推倒重来,这个过程不仅需要个人倾注极大的热情和努力,更需要资深教师、同行专家等组成精英团队,开展集体智慧攻关,共同对课程“精雕细琢”。沿循一条逻辑主线架构课程体系的工作尤其复杂和艰辛,很容易走入“死胡同”,此时经验丰富的授课教师或业内专家的一句点拨往往能够收到“拨云开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学术传承与创新精神的重要体现。
在打磨的过程中,要不回避、不躲避问题,要克服思想障碍、补足能力短板、主动修炼内功。事实上,对于已在主体班讲授多次的成熟讲题进行改革创新,很多教师都会有畏难情绪,存在不愿改、不敢改和不会改的顾虑,我一开始也有这种困惑。“不愿改”是安于现状缺乏动力,毕竟完全重构一门成熟课程的逻辑体系是个“痛苦”的过程;“不敢改”是因为患得患失,担心改完后课程黯然失色,不“叫好”、不“卖座”;“不会改”是因为用新方式讲课的能力不足,对于“什么是学术”“用什么样的学术”“怎样用学术”能把政治讲深、讲透、讲生动缺乏更深入的研究。
采访组:关于打造精品课,还有哪些经验和方法?
刁琳琳:一是功夫在平时,保持勤学与善思的习惯。很多研究灵感都来自理论储备与热点问题的碰撞。勤学就是看你能不能坐冷板凳、下苦功夫,攻关克难、执着钻研。它是基础性工作,要做学术积累和理论储备。如果没有前期的理论储备,很难捕捉热点。有句话我很赞同:“研究需要的不是智商,更需要的是专注”。还有一点就是善于思考,多琢磨问题,培养洞察事物的能力。如果没有长期的专注思考,亦难以抓住灵感。发现不了问题本身就是问题,说明学习不够深入,缺乏针对性。
二是问题导向。要了解基层一线实际,对策建议更要务实、接地气。党校教师讲课要坚持“问题导向”,寻找真问题,到底什么是“真问题”?形式上的标准是:能不能讲到学员“心坎里”,其本质是要把问题讲实(一针见血)、讲深(体现理论魅力)、讲准(经得起推敲),其实,做到“问题导向”并不难,但为什么有的课讲下来,还会有学员反映针对性不强,打分并不高。所以学员对一门好课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
第一,之前我不明白的道理,听课后明白了。
第二,之前我一直坚持的观点,听课后却发现自己原来理解错了。
第三,之前不懂得分析的问题,听课后茅塞顿开、知道怎么分析了。
我们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是来自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他们带着问题来学习,结业后回到工作岗位要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一门好课必须能够转化为学员谋划工作的思路、推进工作的动力和破解难题的能力。我觉得上述三个问题如果能解决一到两个,这门课才会得到学员认可。
采访组:您认为什么样的课程是“用学术讲政治”?
刁琳琳:为什么要用学术讲政治?经济学都讲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党校的比较优势是什么?“用学术讲政治”。讲学术,高校更有优势;讲实践,学员更有发言权。所以我们要充分用好党校所具备的“用学术讲政治”的比较优势。总书记说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学术具有工具价值特点,能够帮助政治走向理性,所以,培育学术就成为解决政治问题的重要力量。
“用学术讲政治”不仅仅是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革,更涉及精品课培育机制、教学专题生成机制、教学评估引导机制、教学激励约束机制,是一个体系再建构的过程。
什么是用学术讲政治?“用学术讲政治”,“学”是指学问,“术”是指方法,“用学术讲政治”也就是要用做学问的方法讲政治。我们以前讲课,不用学术框架和学理逻辑讲,而是“用经典著作讲”、“用文件讲”,用总书记讲话精神解读总书记讲话精神,或者只是用“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事实证明”等短语得出结论。我理解“用学术讲政治”有三个标准:遵循问题导向,教师讲课是否针对解答学员的困惑?找准学术接口,如何将现实问题转换为理论问题?还有构建学理框架,是否有明确的学术逻辑和分析问题的理论坐标?
那么学术性增强,是不是意味着生动性减弱?讲全面了,就肤浅了,觉得不透彻、不解渴,讲深刻了,就片面了,觉得太枯燥,学员不认可。那解决办法是什么?就是“讲学术”要与“讲案例”结合,“讲学术”是用一个学术框架贯穿整个授课过程,依据学理架构讲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要一贯到底,逻辑自洽。“讲案例”要求对案例材料精挑细选,要准确,要是真案例,要与学术框架、观点吻合,成为“讲学术”的论据。
采访组:听说您不是在调研,就是在调研的路上,跟我们谈谈您为什么这么重视调研?
刁琳琳:总书记多次勉励青年学子和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反映实情,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回答和解决时代课题,才能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课程也是,我非常推崇“用脚做学问”,调研是党校教师讲好课的基本前提。
那么,为什么要调研?一是课程里的所有理论建构都不是“一劳永逸”的,总有解释框限之外的存在,只要存在解释范围之外的东西,就足以证明原有理论的局限性,就需要颠覆固有、破局重塑,调研就是在不断突破这种“框限性”;二是可以从调研中获得真实且生动的案例素材;三是能够从调研对象真实工作状态与场景中触及和还原“真问题”,从而无限接近问题的真相。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研究和教学更是这样。像经济学是“可证伪性”的理论,要符合“可证伪”的标准。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而是“可能被事实推翻”。同理,学术从属于科学,因为每一个科学的范式只是在某一层次、某一角度上归纳了同类事物的特征,增加新的层次、新的角度、新的案例就要从一个更深的、更接近事物本质的层面上去归纳总结。时势变化会不断刺激我们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的改变,也会催生新的学术范式和学术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保持学术更新的生命力,用学术创新成果深化教学效果。
采访组:您在课堂上举了很多生动幽默的例子,甚至还有一些“段子”,您是怎么做到“幽默”与“深刻”并存的?
刁琳琳:这就是讲课风格和语言艺术的问题了。首先要找准适合自己的讲课风格,根据自身的性格来选择,是沉稳型、情感型还是幽默型;其次,能适当做一些艺术加工,掌握讲好“学术故事”高潮起伏的能力;最后,幽默的语言艺术与深刻的道理阐释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它诙谐有趣、意味深长、富有哲理,教师自己必须首先是个具有幽默品质的人。此外,幽默的课堂风格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博得掌声,而是根据“学术故事”情节创设情境,在关键环节做好“包袱”设计,格调要高、要精当,不可俗用,也不可滥用,一语拈来,能让人恍然醒悟、回味无穷。
采访组:您认为讲课有没有“悟性”一说,或者到达一个阶段会“顿悟”?
刁琳琳:我觉得一个有悟性的人,能够将接触到的、看到的、听到的与自己的知识结合,触类旁通。悟性也是从实践中感悟出来的,体现在自身的性格、为人处世方法、环境融入度、情商等等多个方面,经验和阅历越多,悟性提高得也越多。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科学训练自己的课程领悟力,要有意识地发现问题中蕴含的“小故事”,找到授课方法的“巧劲儿”,下功夫进行“课程设计”。
采访组:最后,请您给青年教师一些建议吧。
刁琳琳:一是要保持勤学善思。加强理论储备,要做基础性工作,做冷板凳、下苦功夫,学会从事物观察中捕捉灵感;二是科学统筹时间。利用好整块时间,阅读经典著作,做好理论储备;利用好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见缝插针地学习重要文件精神和时政前沿,并且随时记录灵感和想法;三是时刻要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化焦虑为动力,未雨绸缪;四是解决自身的思想问题和能力问题。思想上要树立“用学术讲政治”的理念,对这种理念有认同感、能自觉追求,要以“用学术讲政治”的眼光评估教学效果。能力上既要在某一专业领域打下扎实的学术功底,又要潜心研究“用学术讲政治”的方法论。还要提升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观察能力和掌控能力、教学反馈反思能力,等等。
采访组:特别感谢您用整整一上午的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刁琳琳:感谢教务处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以上是我个人的认识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采访组成员:陈聪、吴一鸣、王倩)